● 在“最美318熊猫生态走廊”建设中,需要讲好生物多样性的“两个”人文故事
● 生物学家胸怀祖国、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与“两路”精神一脉相承,相互交融
天全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多雨,海拔最高处在月亮湾湾岗,5150米;最低海拔处在飞仙关桥,600米,海拔落差大,植物垂直带谱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
天全县处于雅安到康藏地区的必经之路上,是川藏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一百余年来,天全县特别是二郎山,深受生物学家青睐,他们先后沿着川藏茶马古道小路、川藏公路走进天全,或是经二郎山进入康藏地区时,在天全县辖区内停留,作标本采集与生物学考察。经初步统计,生物学家在天全发现新物种200余个,在雅安范围内,该数量仅次于宝兴。其中,以“天全”命名的物种有20余种,如天全凤仙花等;以“二郎山”命名物种9种,如二郎山报春、二郎山翠雀花等。
在“最美318熊猫生态走廊”建设中,需要讲好生物多样性的“两个”人文故事。
讲好科学家在天全的故事
在川藏公路尚未建成前,当地交通和生活设施不完善,但多批生物学家已经徒步走进天全。其中,四川大学一级教授、中外著名植物学家方文培,就是最早在天全县采集植物标本的中国生物学家,他在1928年首次回四川采集标本时,就把天全作为重要采集地。此后,他多次走进天全,发现和命名小舌紫菀、中华鳞盖蕨、天全槭、天全钓樟、川西杜鹃等物种。
1933年至1936年,中国西部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的渝德浚、曲仲湘、杜大华等也先后走进天全,开展森林调查和植物学考察。曲仲湘还在其考察报告中提出:“川康公路盘旋于二郎山森林之中,将来通车后,应辟为国家森林公园,使国人皆有享受森林之美的机会。”此为最早提议建设二郎山森林公园的报告。
抗日战争时期,当时迁往成都的国民政府航空研究所还派人到天全县考察森林情况,并将天全县“滥池子”(新沟)的桦木运到成都,制作飞机专用层板,用于维修和制造抗击日寇的战机。
新中国成立后,著名的大熊猫研究专家胡锦矗、蛇类研究专家丁利、鸟类研究专家李桂垣、昆虫学家冯炎等一大批生物学家,又相继沿着川藏公路走进天全,翻山越岭进行野外考察。仅冯炎一人,就在二郎山发现命名苍蝇新种120余个。
生物学家胸怀祖国、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与“两路”精神一脉相承,相互交融,也是今天打造“最美318熊猫生态走廊”、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值得深入挖掘与整理,我们还应推动这些故事进校园、进机关,或进入乡土读物、县志等。
讲好生物多样性的天全故事
笔者有一次参观考察天全县大岗山,发现有专门介绍杜鹃花等类型植物的展板,但没提及在二郎山发现命名的川西杜鹃、以天全命名的天全凤仙花等有天全特色与印记的植物。天全凤仙花十分美丽,在雅安常见,且成片生长,其模式标本于1951年由四川大学胡文光等人采集,1970年被鉴定为新种。
不仅是植物,天全县还有着珍贵的野生动物。“天天”是天全县唯一一只“国礼”大熊猫,1980年与来自宝兴县的大熊猫“宝宝”一起,作为中国最后一对国礼大熊猫赠送给德国,全国共24只国礼熊猫,雅安占18只。此外,天全县还有一只大熊猫叫“全全”,曾被送到加拿大多伦多巡展。成都动物园也曾在天全县捕捉到一只叫“桃坪”的大熊猫,运回成都展出。鲜为人知的是,据天全县志记载,天全县是最早保护大熊猫的地方之一,早在1938年,当时的地方政府就发布了保护大熊猫与金丝猴的布告,并刻石碑立于二郎山。1963年,天全县喇叭河自然保护区也成为我国第一批建立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值得一提的是,光叶蕨的模式标本由中科院川西采集队于1963年采集自二郎山,此植物为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属国家一级重点野生保护植物,目前仅在二郎山、峨眉山发现百余株,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与观赏价值,被誉为“二郎山神草”。四川旋木雀是中国人发现命名的3种鸟类之一,其模式标本采集地也为天全县。像这样发现、保护、利用动植物的故事还很多,值得在“最美318熊猫生态走廊”建设中,加以推广应用和进行科普教育,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展示大美天全的生态魅力。
(作者单位:雅安市社科联)